綜 合 報 導
-
日 期:2024-11-15 至 2024-11-30
- 內 容:
【記者魏雲日/臺北報導】2024-11-15
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自即日起至114年3月30日止展出「當代轉‧動—北區原文館聯合策展行動2.0」聯展,該展免票參觀,由臺博館聯合北部的6間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桃園市原住民文化會館、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及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共同展出6座「微型創意展櫃」,同時產出6冊書面專輯、6個主題網站,展覽結合實體、平面、數位表現方式,展現出各原民館近年的主題關懷,呈現活力十足的當代原民敘事,擴大延伸實體展櫃中無法容納的豐富內容。
國立臺灣博物館黃副館長表示未來將持續與各地原鄉社群及原住民地方文物館攜手合作 圖/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其中桃園市原住民文化會館去年是藉由「Tuying・都市原住民的樣貌」展櫃的力量,由館員現身說法,說出自己遷徙的故事;今年則是進一步結合部落訪談故事,以 Sa'owac(阿美族語,即「河濱」之意)部落為例,探尋都市原住民在時代變動中的期盼、行動及選擇,因為許多從花東來到桃園的阿美族人,不習慣城市的生活與高樓大廈,1980年代起陸續選擇定居於與原鄉環境相近、位在大溪區大漢溪北側的新生河階地,組成共同生活的部落。展櫃中展示了一段讓外界看見都市原住民部落被撤離的真實事件,以及後續的部落凝聚與重生、規劃未來發展的過程,從中勾勒出族人在移動軌跡中的心路歷程。
凱達格蘭文化館展櫃呈現舊社與當代的連結 圖/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大同小米Trakis Datong」展櫃今年則進一步強調互動性,利用開放博物館,設計可以讓觀眾自己操作的互動遊戲,規劃體驗活動和學習單,搭配環境教育課程使用,對內可介紹傳統農法和祭儀,強化族人的文化認同;對外可將小米文化經由環境教育課題的轉譯,讓更多人看到祖訓(Gaga)傳承對土地和動植物的尊重。
開幕典禮出席貴賓與策展團隊大合照 圖/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凱達格蘭文化館執行長巴唐志強,今(15)日開幕典禮上首先致歡迎詞,感謝文化部與臺博館為當代的原住民族社會挹注了更多經費與人力,雖然北區的原文館舍分處各地,但在聯覽中呈現了各地文化議題,包括「都市原住民與原鄉的連結」、「狩獵文化的必要性與傳承」、「原民文化中的生態永續智慧」、以及「歷史上的轉型正義-原民主體歷史視角的呈現」等,都是當代原住民族持續關注、且刻正努力復振的命題,他期望藉由北區聯展的呈現,館舍彼此能更加瞭解各地文化的樣貌與現狀。
「當代轉‧動」北區六所原文館聯展於凱達格蘭館展出 圖/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邱黃肇崇除感謝各界支持外,也期盼未來大家「一起一起的力量」,持續形塑、堅固彼此的網絡與向心力。他看到每個微型展櫃都述說著各館關注的當代原民議題,不僅是六個北區原民館經過輔導培育後共作的成果,也是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現況中的觀察與反思,期盼過館舍亮點的主題性介紹,展現原文館與地方、族群文化特色,及透過館員視角,呈現工作現場及工作成果,凸顯原文館對於我國軟實力發展及族群知識體系的重要性。
桃園館解說「Tuying・都市原住民的樣貌」展櫃 圖/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臺博館副館長黃秀表示,該館從早期以主題館藏品巡展至各地原文館展出的「文物巡迴展覽」模式,逐漸演化為以館藏文物直接歸返至原鄉原文館中展出的「大館帶小館:館藏文物返鄉特展」,直到近兩年的輔導共作策展實踐。未來也仍將持續藉由雙方平等分享、共作對話與學習的過程進行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記錄與推廣,並將進一步拓展與國際博物館合作機會,共同與各地原鄉社群及原住民地方文物館攜手進行多方面、廣泛的全球交流等具體合作計畫。
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位於臺北市北投區中山路3-1號,展示館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展覽詳細內容及相關推廣活動可查詢該館官網https://www.ketagalan.gov.taipei/、或電洽(02)289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