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 文 活 動


展出日期:2021 / 2 / 25~3 / 19
展出地點:交大藝文空間

開幕茶會 / 創作者導覽:2/25(四)14:00 - 16:00

影像與建築論壇:3/06(六)10:00 - 15:30
   地點:交大校區人社一館1F建築所大廳
時間 講題 講者
10:00-12:00 Worldbuilding: Film and VR
世界創建:影像與虛擬實境 Alexey Marfin
-Co-founder, Fiction & Entertainment Master program SCI-Arc
12:00-13:30 午休時間
13:30-15:30 從電影《蘿拉快跑》談後現代影像、文本與建築的參照 劉克峰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
展覽製作團隊

指導老師
王識源

行政總籌
展覽總監:湯景光
活動場運:鄒玟珊

建築所學生策展幹部
總召:賴麗安
副總召:楊以安
平面設計:林新淯、吳芷瑄
展場製作:岳思齊、黃靖文
器材設備:詹旅琦、吳采瑜
活動公關:李依柔
影片:林之綠、林映汝
總務:丁瑀恒

-----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10:30-18:30(3/1連假休館,3/6週六開放10:30-16:30)
展場地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陽明交大浩然圖書館B1
活動詳情請查閱展覽粉專 FB:GIANYCU    IG:gia_projectreview
洽詢電話:(03)513-1233

主辦單位: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
贊助單位:交大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天使美術館
=====================================================
聯絡電話:(03)513-1572   媒體聯絡人:湯景光小姐
=====================================================

影像長久以來一直被用來再現自然、社會和文化,為被描摹的客體傳遞意義與抽象情感,而Robin Evans在〈Translation from Drawing to Building〉一文中談到建築圖說與其他繪畫藝術的差異在於——它生成在「主題/營造」之前。
在建築傳統的生產架構中,營造似乎被指向為製圖的目的與建築完成的終點,然而在經濟秩序改變及新媒材加入後,建築圖面不僅止於追究營造的可行性,其得以生產新的影像文本,使影像的意義不只存在於建築內部,更在於其展演過程。

然而,觀眾往往忽略了媒體本身,只關注其承載的資訊。事實上,媒體構成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活字印刷術推動宗教改革、透視圖學觸發Capitoline Hill的反透視設計、而VR體驗則有1/4000的機率可能導致嚴重的暈眩噁心……,這些詮釋世界的方式已不僅於視覺上的體驗,更拉出了其它感官維度,透過身體參與,如今虛擬的地理被轉化成可感知的存在,產生新的世界觀。
2021陽明交大建築展「PROJECT PROJECT」於2月25日至3月19日於交大藝文空間展出,本展覽試圖透過重組、再現建築的影像媒材與模型,以八種投放及模擬實境的組合展現媒體與空間之間的交織,並以動態影像呈現空間的歷時性的變化。藉由參觀者的身體、影像在真實時空下嵌合,開始思考技術跟人的關係到底為何?影像的即時回饋對感知的影響?這些技術媒介是如何調整人們對空間的理解?歡迎對建築、設計議題有興趣的師生民眾自由入場參觀!
本展覽之疑問與主旨——影像媒體如何影響建築的製造與再現, 我們將展覽分為八大區,試圖透過這八個展區不同的展覽機制來回應這次策展論述。首先,在藝文中心的一樓入口處的兩個展區,分別是數個動態放置的投影牆面,與一連串的模型構造物。動態放置的投影牆面讓觀者在觀看影像的同時,身體也與這些影像產生互動/身歷其境;一連串的模型構造物,則利用虛擬環境及新媒材的特質(使建築模型更易於反覆操作與再製),實驗性地搭配AR技術還原實體模型中不可見之型態演化過程。相較一樓展區動態式的空間感受,二樓的四個展區將帶領觀者進入靜態的觀展體驗,分別是虛擬互動機制、沉浸式VR,與材料實驗過程的展開…等。
01  Winkey
本展區透過數部影片共時性的展演,展現過往思考的脈絡、設計操作的軌跡、構築的過程或機構的動態行為。不同於表達完成狀態的靜態圖面,動態影像具有紀錄過程的敘事傾向,表現彼此之間多種面向之間的關聯。
02  page up
本展區的作品原型為二十個在真空條件下操作的型態模型,在數位的環境中它們輕易地拆解與再製,成為一個新的整體,並藉由手機搭配AR技術呈現出其中十個模型在設計過程中的演化序列,讓觀者一窺在數位環境中的建築型態的發展與追尋。
03  space bar
以電影的追逐片段作為設計參照的文本基礎,分析其中角色動作、情節事件、拍攝方法與建築環境之間的關係,尋找空間積極介入事件的瞬間,並以視覺化的譜記系統詮釋再現其中的抽象邏輯,最後轉化為建築與空間的元素、序列與系統。
04  scroll
本展區的作品以材料的探索為公約數,由於實體的展示難以展現材料在不同環境變因下的結晶、形變、相變…等行為,因此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再現,將物質的研究轉為虛擬世界中的影像,透過壓克力的折射,以立體化且動態的影像乘載物件的歷時性的變化。
05  alt
從衛星空照的俯瞰全觀角度,看到台中城市之外山海屯的十個區域,經由環境地景、歷史脈絡、空間組織等分析研究,透過直覺的參與,讓「真實」的地理空間,藉由互動介面的「虛擬」再現,帶來立即感知的「真實」理解與感受,最終以地圖編程技術轉譯為一套「空間遊戲」。
06  enter
莫泊桑說:「這裡(艾菲爾鐵塔)是巴黎唯一一處不是非得看見鐵塔的地方。」
一如艾菲爾鐵塔,VR作為一種自我否定的媒介,提供一個透明的第一人稱視角使觀眾身歷其境。本展區以與人體尺度最親密的單棟住宅為例,在VR環境中賦予建築內部超現實的材料質感,以逼近現實的視覺體驗超現實環境。
07  shift
在單一的設計操作中,設計者們常囿限於業主與基地自身的觀點,埋斷了大尺度的思考與關懷。本展區整合了兩門基地鄰近設計課作品,疊圖投影於基隆河谷廊帶至港區的底圖上,使參觀者置身於較抽離的角色,透過河谷與港區之間的張力,重新觀察或反思此區域的關鍵命題。
08 menu key
本展區將兩門設計課的建築作品去(基地)脈絡化後重新部署於新的虛構城市中,展區的動線亦暗示城市中的街道系統,藉由AR技術觀看其內部的空間組織、型態演變及位於虛構城市中的樣貌,使各個作品間重新串連而產生再脈絡化的可能。

【精選作品介紹】
《超級台中外圍計畫_無止盡的梧棲》洪挺凱
海線平原上的梧棲,聚落分散而街廓重複蔓延,難以描述整體樣貌,更為港區、大道、高架橋等切割,出現許多平地拔起的巨大建物,與無法穿越流通的障礙。洪挺凱的作品,首先推導了街廓複製蔓延的規律,生成各種不存在的海線空間,再製作了戰爭迷霧下的地景迷宮,從不斷碰壁與回頭之中摸索出所在空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也呼應了人們在梧棲的開車與步行經驗。



《Bamboo 浮竹》謝明皓、陳怡文、曾慶芸、林郁婷
當竹林與地面的連結突然憑空消失,竹子的生長方式將被重新認知;巨大漂浮的竹林,使觀看者對原本熟悉的地心引力產生懷疑。組構的單元透過Tensegrity的結構系統,模糊竹子之間的相互關係;整體的結構關係則是將重心位置重新配置,產生量體飄浮起來的錯覺,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科幻般的空間體驗。


《Multi-Family Houses_太空巢Space Nest》鄭兆麟
發想自模型實驗中,探討單元體之間的編織關係,再進一步以鳥巢的組構方式思考單元間構成關係,並運用找到的規則和長型基地的特性進行建築量體發展,並運用水平和傾斜的排列來建構。將單元的公共空間配置在建築體外側,同時拿掉內部屏障,讓建築外側的公共性和內部的私密性可以極大化。地景上真實面對人造材料形塑出的人造景觀空間,真實的顯現材料本質,創造人造物才能賦予的空間體驗。


《基隆港郵輪旅運中心_基隆摺疊》賴麗安
基隆這個城市是各種高度空間的疊加,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空間的變化與衍伸,試圖打破並銜接空間在不同高度之間的疏離,也是打破不同生活群體的隔閡,在這個基地創造出另一種基隆的空間,像是將整個城市折疊。



《Behavior and Construct》郭豐瑋、魏飴瑩、呂孟芩、徐智煬
Behavior and Construct是以「行為」影響「建構」、「建構」回應「行為」的觀點檢視建築中的步驟與環節,小至單元幾何之於材料性質、大致人造環境之於基地涵構。Studio將從材料的探索為起點,以由下而上的策略,藉由對物質性的解析啟發創作物件–設計者與操作物件的來回互動,形成一套獨特的系統與世界觀–並進一步將這套觀念應用發展建築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