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報 導


延遲-2020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聯展6/11開幕茶會
  • 日  期:
    2020-06-10 至 2020-06-30
  • 內  容:

【記者魏雲日/新竹報導】 2020-06-10
      延遲(delay)在此召喚了一種從傳遞過程中斷裂的空間,訴求一場暫時的缺席。
     2020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聯展「延遲Delay」訂於6月11日至7月8日登場。團隊透過本次展覽拋出一個議題:在這個資訊快速對焦的時代,我們不斷接收大量的訊息,在這之中忽略了彼此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提出了「延遲」,希望透過這樣的空白與重構,試圖切斷線性的思考邏輯,讓觀者進一步反思取得資訊的方式與內涵。

展覽理念同時延伸應用在展場與視覺設計中,藉由色彩的強烈差異呈現資訊過載的失靈狀態,層疊的色塊與光源製造對比性,期待觀者能在展場內建構並內化「延遲」與自身的關係。
 
「時至今日,網路與媒體的過度發展使得日常無時不處於事件超載的超現代性之中,生活以近乎即時傳輸的資訊錨準、連結,我們只得在不斷崩塌、重構的迷因(meme)中流竄逃亡。延遲(delay)在此召喚了一種從傳遞過程中斷裂的空間,在這場資訊爆炸引發的主體末日中,我們訴求一場暫時的缺席——當機、跳針、訊號不佳,唯有在此時的失靈空白之中,我們方得以重新審視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連結並重新建構,唯有在此,一切意義方能醞釀發酵。我們終究並非等待訊號的機器。」
 
應藝所致力於人文跨域藝術、未來科技與設計創作。本次師生展共有22位同學12件作品,學生從自身身體感知出發去重新審視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溝通,創作題材包含多種跨域藝術、未來科技的嘗試和實驗。作品內容更是橫跨視覺設計、繪本書畫、VR遊戲、互動裝置等等。
 
作品包括了許峻誠所長李建佑老師與侯祥鈺黃亭捷施帆賴威漢蔡德蓉共五位工業設計組同學所製作的《漁樂x漠北秋獵》ReDesign Project,以歷史文化為主軸,輔以參數化設計與數位製造,發展新舊相融、古今相映的作品。未來科技組邱宇倫黃于真林芳宇楊芷昀張矽晶五人的VR作品《ReCubic》,探討在重新建構空間的過程中,我們究竟是如何去感知在環境中的自身存有?
 
而藝術跨域組同學藉由不同媒材呈現多元藝術實踐,
張懿《新竹大眾運輸系統標示設計》希望透過重新設計新竹市現有的大眾運輸標示系統,創造更好的公共運輸使用體驗。


黃郁晴《飄忽且無根的森林》邀請經驗者進入空間中,透過「現身」發覺自我的存在,藉此開啟一個此彼之間的對話關係。

巫佳璇的繪本創作《線》表達的是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之間關係的拉扯。
沈君怡《彼得潘的世界》講述彼得潘,快速的飛行讓你忽略了美好的世界,其實是有人默默幫你支撐起的。
柯祖皓《Oculus》透過剝離影像脈絡與相互拮抗的聲音干擾,對感官進行重新分配,試圖回到最純粹的身體經驗。
張莉崴的繪本作品《洗出一抹綠》藉由從詩的解構與重組,用繪本的方式表現出詩的視覺最大化來探討自身與他人萬物中生命的意義。
 
謝欣凌《座品》透過人體最直接給予的坐姿壓力參數回饋至設計,來達到獨特的坐墊結構,不只是外觀上的改變,同時也能呈現獨一無二的個人騎乘習慣。
陳玟瑄《類比山水》闡述一種概念:生物再無情,也比不過超然物外的自然,藉由作品,兩者的暫時性,化作延時的凝固風景。
李岱霓的作品《擴延中的書法》屬於情緒書寫者之紀錄,她提出一些看法,既無法深入地認識毛筆,書寫的對象也不例外,不斷異化書寫感知經驗,逃離「書法」,沒有目的地,不意圖逼近某物,直到有一天都不認得。
蔡易洋裝置作品《生.物體》使用機器人學習人體動作結合電腦視覺的技術,啟動不同媒體組合的遐想,以及對以程式作為主流媒體的現代生活的思考。
 
此外,本次展覽開幕當天下午15:30將舉辦設計講座,主題為「從古蹟燒開始的城市體驗」,邀請畸零地工作室創辦人蔡一豪主講。「古蹟燒」是化身為小吃攤的文史推廣行動,希望讓人們用各種感官體驗品味城市的歷史人文,藉此傳達緬懷古蹟曾經的美好,也同時喚起民眾對臺灣傳統文化資產保存的危機意識。歡迎有興趣的師生與社區民眾一同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