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視界

綜 合 報 導
名  稱: 當蜆仔爸長出蟹足腫 「消除 醜疤怪」藝人蜆仔為爸爸站台分享治療成功歷程
日  期: 2019-07-09 至 2019-07-17
內  容:
 【記者魏雲日/新北報導】 2019-07-09
           名製作人王偉忠2008年開拍眷村故事,在構思劇本時,無意間發現他的編劇罹患「蟹足腫」,「長了又割,割了又長」的症狀,就像深刻沉重的鄉愁,因而把劇名取為「蟹足」。 
    然而,「蟹足腫」並非浪漫唯美的鄉愁,而是「好痛!」「好癢!」「越抓、越痛、越癢、越大」的變形怪物。很多人經歷過「長了又割,割了又長」,疤痕不斷增生的痛苦,除了不美觀之外,疤痕也會造成搔癢、疼痛、緊繃、關節運動受限……等等症狀,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尤其炎炎夏日,大家都會換上清涼服裝,此時若是身上有醜醜的疤痕組織,沒有辦法被衣服遮蓋的話,常常對病患造成心理上的負擔。
 它是「蟹足腫」嗎?

    台灣的蟹足腫年發生率約為萬分之15,一萬人中有15人會罹患此症,男女發生比率相當,有色人種發生機率高於白色人種,並且有家族遺傳傾向,與基因、免疫都有相關。蟹足腫好發於前胸、腹部、肩膀、上背部、頭頸處、耳朵等處,如果有這種體質的人,可能連長青春痘處、穿耳洞處、蚊子叮咬處,甚至是打疫苗處,都會發生蟹足腫。至於發作的時間,不一定是立刻就會長出來,有時候會事隔數星期、數個月,甚至是數年後才發生。
 
個案分享
        亞東醫院整形外科游彥辰醫師收治一位蟹足腫病人劉先生,恰好是藝人蜆仔的父親。劉先生5年前後背部因為粉瘤接受了皮下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的手術疤痕復原不理想,逐漸形成疤痕增生,除了醜形之外,常常會有疼痛難耐的情形。劉伯伯來到亞東醫院的整形美容外科尋求幫助,經醫師評估後認為,是術後疤痕增生形成「蟹足腫」而產生的症狀。

圖/病友劉伯伯與藝人兒子蜆仔 分享治療成果
     整形外科的游彥辰醫師,跨科和放射腫瘤科的謝忱希醫師合作,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幾種治療的選擇,包括(一)局部類固醇注射、(二)手術切除重修、或(三)手術切除重修並加上術後低劑量放射線治療。

劉伯伯先接受了一次局部類固醇注射,疼痛的症狀有稍微緩解,但醜形的情形依舊,因此在第二次回診時,決定接受手術切除重修並加上術後低劑量放射線治療。
兩位醫師以接力的方式進行治療,首先安排門診手術,將疤痕切除並重新縫合,手術後連續三天由本院放射腫瘤科安排局部皮膚的放射線治療。待兩週後拆除縫線後,在疤痕處貼「矽膠貼片」照顧疤痕,幫助疤痕成熟,持續約半年的時間。目前術後一年半的追蹤,沒有疤痕增生復發的情形,也沒有出現疤痕疼痛、搔癢的症狀,已達成功治療的目的。
手術+放療 提高成功率                                                  圖/亞東醫院提供
 
一般來說,針對疤痕的治療有許多的方式:在傷口剛癒合、疤痕成熟的時期,可以使用美容膠帶、矽膠貼片、或矽凝膠等照顧疤痕,協助減少皮膚張力,降低疤痕變寬的機會,並且利用對疤痕的加壓,降低疤痕增生凸起的機會。疤痕初期發炎現象的紅色,或疤痕後期色素沉著的暗沈,也可以藉由雷射加以改善。如果疤痕有輕微的凹凸,可以利用飛梭雷射、或雷射磨皮的方式來治療改善。但如果像「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增生、凸起嚴重,則需可慮局部疤痕內類固醇注射,或者手術重新修整。

  圖/整形外科的游彥辰醫師與跨科和放射腫瘤科的謝忱希醫師合作與病人劉先生及藝人蜆仔合影
 
「蟹足腫」相較於「肥厚性疤痕」,手術修整後復發的機會非常高,單純進行手術切除,蟹足腫的控制率約為50%。「手術」加上局部低劑量「放射線治療」可以降低「蟹足腫」復發的機會。目前,蟹足腫在本院治療模式上,採取手術結合放射線治療以提高控制率。在手術後,24小時內透過六百萬電子伏特電子射束( 6 MeV)結合組織填充物增加表面劑量以提高控制率,每日照射一次、連續三天進行三次照射。長期追蹤結果,本院手術結合放射線治療,蟹足腫的控制率成功提高至82%!對患者而言不啻是另一選擇,然而治療策略仍需與相關主治醫師進行討論,以獲得最佳的治療結果!

圖/病友劉伯伯與藝人兒子蜆仔及亞東醫療團隊合影



 
張貼單位: 雲視界
電子信箱: yunwnews@gmail.com
人氣指數: 613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