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報 導


2019年中華鷹協「馴鷹節」馴鷹友誼賽
  • 日  期:
    2019-01-06 至 2019-01-14
  • 內  容:

【記者魏雲日/桃園報導】 2019-01-06
        台灣地區自2003年開放5種人工猛禽可以進口與飼養後,馴鷹人口不斷增加,除了該如何馴養之外,馴鷹的相關專業與基本猛禽行為概 .

1月6日於桃園市中壢市龍岡大操場中華鷹協「馴鷹節」馴鷹友誼賽 ,會場吸引了上百位攝影同好及民眾參與。

 
         馴鷹是西域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與阿拉伯世界的文化習俗。根據維基百科資料,維吾爾族與阿拉伯人馴養獵隼(Falco cherrug milvipes),而哈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馴養金雕,哈薩克族馴養的金雕更加凶猛。

蒙古馴鷹傳統已有4,000年歷史,在土地貧瘠、地形險惡的阿爾泰山,獵鷹人靠馴鷹捕獵為生,冬天物資缺乏,千年來,當地人維繫以借助老鷹狩獵的傳統,哈薩克人將野外捕捉桀驁不馴的老鷹,馴服成獵鷹幫忙來狩獵。

     馴鷹協會理事長陳建宏遠赴蒙古學習馴鷹、騎馴(騎馬馴鷹),馴鷹多年的他說,鷹有獨立個性,牠們的視力可達由於國內鷹隻減少,台灣開放合法猛禽均為外來種,哈理斯鷹是台灣法律允許飼養的6種「猛禽類」(也就是一般俗稱的老鷹)中的栗翅鷹,其它還有蒼鷹、紅尾鵟、游隼、栗鳶、黑兀鷲等,飼養這「六大鷹」無需向主管機關報備。

北方剽悍的騎馬射箭英姿,未來很有機會在南方亞熱帶台灣出現。中華民國訓鷹協會是全台唯一從事騎馴的單位,陳建宏說,騎馴、騎射是北方民族的驕傲,南方人像是台灣鮮少接觸,它算是馬術極限運動;英國正在爭取2020成為奧運項目,韓國、伊朗跟幾個東歐國家是強手,目前有香港、日本等地遊客,得知消息專程來台體驗騎馬馴鷹。

陳建宏說,老鷹有4歲小孩智商,能認人哨音、食物,由於老鷹性喜打獵、追逐,容易「漂走」為滿足老鷹打獵特性,訓飛時要準備假餌、肩背,若乖巧飛回,要馬上給予肉片打賞。老鷹的食物大多是日齡雞、鵪鶉、小白鼠等小型家禽或小型哺乳類,老鷹進食時,千萬不可以開玩笑地搶食,否則牠會認為你要搶食而發動攻擊!
      陳建宏強調,養鷹要有適度空間,每天溜鷹,不能因一時好玩而飼養,要有照顧牠們一生的決心,因為老鷹平均壽命可達20年,算是非常長壽。盼更多人加入愛鷹、騎馴行列,他說:老鷹抓害蟲有助農業,從事騎馴可達到運動、生態保育、觀光等多元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