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視界

生 活 教 育
選民健康心攻略 七大心法遠離「選舉症候群」
  【記者魏雲日/新北報導】2024-01-11
       2024年總統大選暨立委選舉如火如荼進行,相關訊息佔據了台灣人民一大部分的生活。當選舉落幕時,結果必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此時除了候選人外,民眾也容易
出現生理和心理的狀況,例如焦慮、易怒、憂鬱等。

亞東醫院精神科林竺君醫師

亞東醫院精神科林竺君醫師提醒民眾,務必注意自己是否出現「選舉症候群」。

什麼是「選舉症候群」呢?
「選舉症候群」並非精神科正式的疾病診斷,是指「選舉」這種壓力對身心狀態的
影響。選舉前,人們擁有各自的政治立場,常處於興奮和激昂的狀態,對選舉結果
充滿期待;然而,有部分民眾在此時就已經出現身心症狀,如焦慮、易怒,甚至躁
症發作。選舉結束後,民眾面對不符合預期的結果時,可能有失落、悲傷、擔憂,
甚至憤怒和激躁等反應,有時甚至會發生暴力和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案例。

為什麼會出現「選舉症候群」?
選舉過程中,有些民眾可能投注大量精力,其壓力反應在生理或心理狀態。除了主
動參與的群體外,一般民眾仍會受到選舉周圍「壓力」的影響。例如,媒體持續報
導民調、弊案等;政論名嘴或候選人以災難化、煽動性的言論加劇選情,這也可能
使選民感到不安;親朋好友熱烈討論對候選人的看法,使政治氛圍無所不在;有些
人關心國家未來的發展,密切追蹤公共議題的最新進展。以上種種情況皆可能使非
候選人的我們無法逃避選舉壓力,進而出現「選舉症候群」。

哪些人可能出現「選舉症候群」?
林竺君醫師指出,在選舉熱潮中,每個人都可能出現選舉症候群。美國心理學會對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相關研究指出,超過2/3的成年人表示選舉對他們而言,是重
要的壓力來源。越是深刻投入政治議題、自身與政治相關性越高、依賴新聞媒體程
度較高的人,以及支持的候選人未當選時,都更容易出現選舉症候群。此外,值得
注意的是,曾經或目前接受精神科診斷的患者,也更容易受到影響。另有研究指出,
即使被認為對政治較冷感的年輕人,同樣可能受到選舉影響而出現心理困擾。

「選舉症候群」有哪些症狀?
選舉前,民眾的憂鬱和焦慮程度逐漸上升,臨床上也經常看到選舉造成身心不適的
病人,但通常在選舉結束後逐漸緩解。有研究顯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帶來的焦
慮和憂鬱甚至超越了2019年COVID-19疫情。常見選舉症候群的症狀包含:焦慮、憂
鬱、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異常亢奮、疲倦、失眠、食慾變化、絕望感或身
體不適但找不到明顯病因等。
林竺君醫師提醒,臨床上存在一種「心碎症候群」,主要是由於身體經歷極端的情緒
和壓力變化,產生過量的興奮性內分泌激素,導致心臟無法負荷,即壓力影響心血
管功能引起的壓力性心肌病變,嚴重者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七大心法遠離選舉症候群
1. 增加生活可控感,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維持規律的生活和工作,選舉
日到來前,不要過度、反覆猜想可能的不良結果。
2. 減少花費在媒體的時間,不過度攝取相關訊息。
3. 若遇上選舉相關的談話,不必說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且練習簡單的話語結束
對話。
4. 參與對自身有益的事情,如舒壓活動,或將壓力轉化為有意義的活動,例如擬
定投票計畫。
5. 保持與家人朋友聯繫。
6. 保持活躍,透過運動減壓。
7. 避免使用酒精、毒品或非醫師處方的藥物來處理壓力。

當民眾積極參與公民政治並關心選舉時,同時應留意自身的身心變化。若以上方式
仍無法減緩不適,建議尋求專業協助。林竺君醫師指出,尋求協助可能需要克服一
些心理門檻,因此鼓起勇氣並得到親友的鼓勵是重要的一步,正視自身的問題並尋
求解決是緩解身心不適的關鍵。精神科醫師能夠提供協助,透過評估身心狀態和生
活功能的影響程度,提供治療方案,包括認知調整、心理衛教,以及必要時的藥物
治療。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