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報 導


​從廣播電臺變身媒體集團 客傳會6年拚出客家傳播新版圖
  • 日  期:
    2025-06-29 至 2025-07-13
  • 內  容:

【記者魏雲日/新北報導】2025-06-29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簡稱客傳會)自2019年成立以來,至今即將屆滿6年。客傳會今天(28日)在台北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年度諮詢座談會議,由董事長陳邦畛細數過去成果。他強調,客語在台灣公共傳播領域中仍處於絕對弱勢,但客傳會從一間「講客廣播電臺」起步,變成一個「客家媒體集團」,布局影視、平面、網路與人工智慧,逐步提升客家主體性,讓「讓客家走出客家」,與台灣本土的多元文化共同綻放。

客委會副主委范佐銘代表主委古秀妃致意。  圖/客委會提供
客傳會年度諮詢座談會議,今天上午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張維安、國立聯合大學文創系教授張陳基、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與現場媒體工作者共同激盪,探討AI為客語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下午的成果交流分享,由陳邦畛回顧自客傳會自2019年成立以來的成果與挑戰,提出未來發展藍圖。現場並邀請與會者上台,分享各自投身客家工作的心路歷程。

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分享客傳會成立6年來的成果    圖/客委會提供

代表客家委員會出席的副主委范佐銘表示,客傳會6年來擁有許多亮眼成績,不只有廣播、影音,還有出版紙本季刊《靛花tien faˊ》,讓各界不僅看的到客家、聽得到客家,更有文字可以閱讀。
范佐銘談到當今客語流失困境,核心問題在於「大家不常講」。語言傳承的關鍵是創造使用「環境」,而非僅靠政策。公共傳播媒體的角色,除了製作內容,更必須營造使用者能自在講客的公共環境,透過常聽、常講的沉浸式環境,才能讓母語真正地延續下去。

客傳會年會上午探討「AI時代下的客語媒體傳播」   圖/客委會提供


陳邦畛指出,客家語言在台灣公共傳播領域中處於絕對弱勢。統計顯示,全台158個電視頻道中,僅有客家電視1個客家頻道;178個廣播電臺,客語電臺也僅5臺。面對此一嚴峻處境,客傳會從「講客廣播電臺」出發,透過布局Podcast、平面、網路、影視及AI人工智慧等多元媒體,期盼擴大客語能見度與社會影響力。
陳邦畛回顧過去6年,基金會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務是擴增傳播工具。客傳會不僅要發聲,更要主動走進人群,為此打造5G行動直播車「講客號」,以「行走的錄音室」之姿,深入全台各地,至今出動162場次,里程累積達6萬3千多公里,讓客語的聲音無所不在。

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表示,客傳會從一間「講客廣播電臺」起步,打造成一個「客家媒體   圖/客委會提供

陳邦畛說,客傳會意識到平面與數位媒體的重要性。為此發行客庄美學季刊《靛花tien faˊ》,這份有價的客家季刊至今出版17期,成功上架誠品、博客來等主流通路,創造客家內容的市場價值。
為因應社群時代的資訊洪流,客傳會更成立全台第一個網路原生客語媒體《客新聞》,強化客家觀點,提升客家主體性,提升網路聲量;自製《瞰見客庄》系列百支影片、紀錄片《傳、傳》與《不要怕說出來》等網路原生影音節目,豐富網路影音資源。

客傳會年會貴賓大合影。    圖/客委會提供

除了既有的廣播業務,講客廣播電臺更與時俱進,以Podcast突破無線電波限制,讓聽眾可於主流平台收聽,也藉此吸引更多後生接近客語。累計廣播節目數量,從創台初期的46個增長至128個,主持人數從54人擴增至154人 。
陳邦畛表示,面對AI浪潮,客傳會積極將新科技導入客語傳播。例如《客新聞》實現客語五大腔調即時生成語音,手機、電腦一鍵即聽;「講客廣播電臺」則可即時產生華語字幕,降低客語理解門檻,讓客語傳播更貼近大眾。
此外,客傳會積極跨足影視市場,電影《那張照片裡的我們》、《阿婆》將在相繼上映,未來更規劃「一年一部客家電影」的目標,計畫透過金馬創投等模式,系統性地選片投資,藉院線與OTT平台的廣泛影響力,由主流影視擴大客家文化影響力,藉由打造客家IP、融入主流市場。
陳邦畛感謝客委會長期的大力協助,客傳會6年來的耕耘,不僅累積了豐碩的跨媒體成果,更重要的是建立深厚的社會合作基礎。例如2023年舉辦的第2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客委會委託客傳會串聯橫跨4縣市150公里的浪漫台三線,透過與藝文領域的跨界合作以及社區連結,讓客家文化可以持續在社區紮根。
陳邦畛說,客傳會從一間電臺到涵蓋廣播、季刊、網路新聞、Podcast、影音節目甚至電影製作的「客家媒體集團」,未來將持續以多元創新作為基礎,堅守「語言無價」,打造客家自我發聲的平台,讓客家語言與文化與時代同行,走得更遠、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