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報 導


雲門流浪者計畫疫後首批旅人現身分享  聲音、舞蹈與文字交織旅程 第十九屆徵件啟動
  • 日  期:
    2025-05-18 至 2025-06-30
  • 內  容:

【記者魏雲日.黃敬文/臺北報導】2025-05-18

雲門基金會5月17日於淡水雲門劇場舉辦「流浪者分享會」,由第十七屆「流浪者計畫」的七位獲選者,以身體力行記述疫後出走的旅程,並為2025年第十九屆徵件正式揭開序幕。

第17屆流浪者蘇凌(周嘉慧 攝影/雲門提供)

自2004年起,由施振榮董事長智榮基金會支持推動的「流浪者計畫,已協助超過160位臺灣青年踏上非觀光性的「貧窮旅行」。他們走入亞洲與大洋洲各地,用至少60天的身體實踐,在陌生土地上思考、創作,與世界交會。

第17屆流浪者莊勝凱(周嘉慧 攝影/雲門提供)

流浪者計畫歷經疫情停擺三年,於2023年重新啟動,第十七屆成為首批疫後出走的旅人。七位獲選者以聲音、影像、文字與舞蹈為媒介,穿梭世界,也重新認識自己。

第17屆流浪者張君慈(周嘉慧 攝影/雲門提供)

聲音藝術家莊勝凱,來自澎湖的「花枝丸王子」,從小壓抑自己的聲音,流浪途中帶著模組合成器遊走東京、大阪與神奈川,穿梭涵洞、電車與街景之間,傾聽壓抑文化中的聲音流動,進而改變自己從小到大的情緒習慣,「在吵雜的城市忘記聲音,在靜謐的時刻響起聲音。

第17屆流浪者林品碩(周嘉慧 攝影/雲門提供)

舞蹈工作者林品碩攜單程機票前往尼泊爾,在高原與雪線間行走,挑戰極限、凝視生死。離開前,他將額頭貼上風馬旗:「感謝自己能來到這裡,也感謝群山讓我來到這裡。」分享會裡,也以他最熟悉的舞蹈回應旅程。

第17屆流浪者林子竣(周嘉慧 攝影/雲門提供)

劇場與文字創作者蘇凌以「吃飯」為通關密語,走訪印度七個邦、22戶家庭,以煮飯交換故事,在餐桌上聆聽信仰、種姓、性別與家庭情感的潛台詞,認知到「流浪是想像與恐懼落地的過程。」

第17屆「流浪者計畫」流浪者微型展(周嘉慧 攝影/雲門提供)

影像工作者林子竣自小氣喘、曾長期倚賴呼吸器,在蒙古完成250公里極地超馬,在草原、沙丘與孤獨中推進自我極限,最終體悟「人類的潛能遠比我們想像的強大。」

藝文工作者張君慈現場與大家分享海底世界的錄音,她在東京海邊跪地錄音,以極低的角度與更加敏銳的耳朵,沿日本東海道追蹤海底火山浮石的軌跡,以聲音與文字形塑海洋記憶與島嶼想像,並體認「真正的渴望,是找回消失的內在動力。」

文字工作者鄭琬融獨自走入九州火山帶,行走於山林與火口之間。「這段記憶銘刻在我的身體上。藉由行走,我不只是抵達了這裡,也更靠近了它。」

第17屆「流浪者計畫」分享會(周嘉慧 攝影/雲門提供)

藝文工作者張子恩走進印度山林,練習用直覺選擇方向,在未知的灌木小徑上寫下:「旅行的目的不一定是改變,有時只是檢視自己走過的路。」

分享會亦邀請三位歷屆流浪者返場,作為「回來之後」的精神座標。第六屆黃鴻璽走訪中國北方十餘門派習武,去年以著作《夜奔:胡同裡的神祕客棧,超越門派的武術大觀園》榮獲梁實秋文學「散文大師獎」。

 

甫入圍台北電影節原創電影歌曲的第七屆流浪者王榆鈞,於土耳其學習烏德琴,現場吟唱當年旅途中創作的《活著寫詩》,召喚聲音與記憶的交織;第十二屆江家華曾橫越黎巴嫩、以色列與土耳其,探訪中東青年與出版現場,回臺後持續投入文化寫作,並以雜誌副總編之姿榮獲金鼎獎「最佳主編」肯定。

第十九屆「流浪者計畫」即日起開放申請,徵件對象為18至30歲的臺灣青年創作者及社會工作者,入選者最高可獲15萬元旅費補助。申請期限至6月30日止,詳情請見雲門流浪者計劃官網:https://www.cloudgate.org.tw/wanderer-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