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合 報 導
環境部認證 北市客家公園成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來公園與自然共生,學社群合作,共下來傳承文化
-
日 期:2025-02-26 至 2025-03-16
- 內 容:
【記者魏雲日/臺北報導】2025-02-26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於2月25日通過環境部環境教育認證, 成為兼具「客家生活情境」與「當代都市農耕」 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北市客委會) 委託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北市客基會) 經營管理的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是目前臺北市區內唯一以「 社區參與」的模式推動客家文化與食農活動的「都會多元型」公園, 通過環境部認證後,將持續「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 農家樂」為主題,推出相關食農教育體驗活動, 致力提供都會區一個親子友善、有機環保的多元休閒育樂場所。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臺北市客委會主委暨客基會執行長周羿希表示:「 在臺北市客家公園內, 為了形構臺北客家的文化意象及建構都會客家論述, 由臺北市客基會設計一系列『與自然共生,學社群合作─ 共下傳承敬天惜地、勤儉傳家、邁向永續的環境態度』的課程。 最大的特色是將當令、實境的農場體驗納入課程, 邀請民眾參與活動來串聯工作,組成合作社群來建構聚落意識, 運用社會力來展開環保行動。」

每年公園戶外的臺北客家農場, 都會舉辦上百場都市農耕與食農活動開放市民參與。 公園內沒有駐地的農夫, 大量的農事工作是仰賴各種社群的分工合作來完成, 間接引導大家參與公共事務、合作進而產生社區意識, 從中學習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與文化傳承;讓公園提供休閒功能, 也成為實踐環境保護、永續經營的行動基地。
本次環境教育認證課程將推出種植在梯田設施(茶山水田)上的稻作 與芥菜主題課程,兩種作物自民國100年起每年在稻田區輪作, 舉辦上百場插秧、收割、種植等農事體驗, 未來將融入更多環境教育內涵。兩套環境教育課程分別是3至8月的 「共下來作田」、12至隔年2月的「芥菜的秘密」, 讓學員藉由當令、實境的作物主題,認識文化意涵及生產過程, 從實境中觀察自然資源(土、水、生物)間的循環共生關係, 由參與食農教育活動,理解社群合作的重要性, 從中體現客家人珍惜資源、永續經營之精神。在課程中, 配合當下的農事需求,學員除了參與前導課程、環境導覽, 也會下田補秧、挲草或割禾,也可能會幫忙施肥、抓蟲、 曬菜等生產工作,透過米食製作DIY、醃菜DIY等, 學習綠色飲食與消費的觀念。
後續,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也將運用場所的特色資源, 推出園藝、樹藝類的環境教育課程,並由客基會已擘劃的「 文化客家」、「城市綠客」兩大系列主題軸,從城市到客庄, 從水岸到農園等,透過歷史爬梳、館際合作、公共參與等策略, 進行跨世代、跨族群、跨領域的社群合作, 將社區參與產生擴大環保行動、實踐文化保存、 農場永續經營等效益。 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關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官網https:/ /ssl.thcp.org.tw/瞭解最新訊息。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於2月25日通過環境部環境教育認證,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臺北市客委會主委暨客基會執行長周羿希表示:「

每年公園戶外的臺北客家農場,
本次環境教育認證課程將推出種植在梯田設施(茶山水田)上的稻作
後續,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也將運用場所的特色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