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2024全民反詐騙大調查」結果公布
25%受害者二度上當、6成用虛幣交易難追回 8成已查核仍受騙
52名受害者血淚報告 高學歷、高自信 受騙更難脫困
不動產預告登記防詐83%民眾不知情
台灣詐騙集團猖獗,為了瞭解民眾接觸詐騙訊息的情形,《今周刊》委託山水民調公司,針對全國十八歲以上的民眾,進行「二○二四全民反詐騙大調查」,於(15)日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防詐新戰略・防詐調查發表會暨論壇」,公布最新民調結果。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致詞時表示,推動更多民眾辦理不動產預告登記,或研擬解除定存或匯出大額款項時通知第三人機制,以及加重詐騙刑責,是反詐最有效的第一步。他也期許能夠透過修法遏止詐騙,例如加重涉嫌詐欺「車手」刑責。此外,《今周刊》善盡媒體力量,協助民眾提升反詐意識,規劃將本期雜誌上的內容,加上本論壇講師分享的訊息,彙整成一份手冊,分送到全台灣7700多個村里辦公室,盼透過村里長管道,讓更多人能接觸到此訊息,至少從可行的不動產預告登記做法開始,跨出反詐重要一步。
投資詐騙仍是最大宗 假冒親友或公務機關不容小覷
根據《今周刊》「2024全民詐騙大調查」結果顯示,民眾最常從手機來電接觸到詐騙訊息(31.9%),社群媒體和手機簡訊則分別占超過23%。詐騙訊息中以投資詐騙(31.3%)最多、其次是購物詐騙(15.4%)及假冒公務機關詐騙(10.7%),也是最多人因此受騙的樣態(76.9%)。但高達八成民眾有信心識別詐騙,尤以高學歷、高收入者為最,平均每個月有三成民眾會收到意圖詐騙的簡訊。
《今周刊》另以問卷了解52名詐騙受害者的被騙實況,結果不出所料,以投資詐騙佔最大宗(76.9%),其次是交友及愛情詐騙(44.2%),有超過一半的受害者同時捲入兩種型態以上的「複合式詐騙」,又以投資結合交友/愛情詐騙,以及投資搭配購物詐騙最為常見,更有八成受害者財損金額超過百萬元。
若進一步細究各年齡區間的詐騙樣態可發現,不滿五十歲的族群,較常接觸到「購物」、「假詐單」、「中獎/優惠」等詐騙,單筆財損金額較小;而逾五十歲的中高齡族群,平均17.1%接觸假冒公務機關、假冒親友等詐騙樣態,甚至是70歲以上長者受騙樣態的第一名。本期雜誌便報導一位即將六十五歲屆齡退休的傳產高階主管,被假檢警詐騙高達4700萬的故事,畢生積蓄一夕化為烏有。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談到,今年元旦上路的「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2.0版」表示,這讓法律與政策相輔相成,以抑制詐欺犯罪,也涵蓋並強化網路平台治理,透過公私合作打擊犯罪,更強化AI工具等,全面提升打詐量能、全力遏阻詐欺犯罪。
不僅如此,林明昕表示,行政院至少每兩個月會召開一次內部策略會議,討論近兩個月來的新防詐策略,針對案件數少但占整體詐騙財損金額比例高的詐騙案件,就會注意是否有特殊問題存在、被詐欺原因為何,盼藉此發掘出原本沒看到的問題。
多數民眾自認不會受騙 學歷或收入愈高愈有信心
2024年全台詐騙財損金額粗估破千億,但調查顯示高達八成問卷受訪者有信心識別詐騙,學歷或個人年收入愈高的民眾,愈有信心不會受騙。
但無論年齡分布,當接獲疑似詐騙訊息,只有不到15%受訪者表示會主動向政府相關管道通報或檢舉,而有逾82%的受害人即使進行查核,依然受騙。整體社會浮現對識詐能力過度自信,對詐騙訊息消極面對的情況,成為防詐雙重警訊。
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林宜敬則說,根據數發部的統計,各種詐騙樣態一直在改變,金融相關的詐騙是最常見的詐騙類型之一,儘管數發部不斷地在破解他們的詐騙方式,但詐騙集團會變換各種議題。詐騙集團套路為先把民眾騙到臉書或line的群組內,接著再引導民眾到加密的一對一私聊裡面,「因為在一對一的聊天室中蒐證更難」。想要有效阻斷詐騙,林宜敬認為還是要更多民眾有相關知識,知道如何防止自己被騙。
不滿意度超過五成 政府應強化追查及攔阻金流
2024年7月打詐新四法三讀通過,詐騙刑責最重12年罰3億,但半年後詢問民眾對政府打詐的具體政績,不滿意度(50.8%)高於滿意度(40.5%),顯示多數民眾認為政府實際打詐作為,仍有進步空間。即使詐騙相關罰已修法加重,仍有高達8成的民眾(79.70%)認為相關刑罰獲或行政罰鍰不夠高,逾6成受訪者(62.1%)同樣認為政府必須強化追查及攔阻金流,才能有效減少詐騙恣意橫生。
在政府及銀行強化臨櫃匯款KYC後,詐騙方式轉以虛擬貨幣交易(63.50%)、ATM、網路銀行或行動銀行轉帳(40.4%)及現金交易(30.8%)的比率增加,政府如何強化這些面向的防堵作為,攔阻詐騙金流,成了當務之急。值得注意的是,每四名受害者中就有一名不只被詐騙過一次,依據受害者自述,反覆上當是因為急於追回財損。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表示,金融業站在第一線,肩負非常多的壓力和使命,金管會的責任就是負責阻詐,靠傳統的人力,無法處理龐大的資訊量,因此必須持續在科技主軸上投入心力,從去年10月1日開始,金管會也要求所有銀行必須設反詐主管。總而言之,金管會將透過科技阻詐、精準阻詐、責任阻詐、協力阻詐跟臨櫃阻詐五大面向做到有感阻詐。
不動產預告登記 防堵詐騙的自保機制
大多數受害者遭詐騙的資產以活期存款(88.5%)最常見 ,但房地產 (17.3%) 在被詐騙資產上也是榜上有名,甚至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目前地政事務所已經開放民眾替家人的不動產辦理「預告登記」,未來不動產要移轉、抵押等,都必須經過指定的「請求權人」(如配偶、小孩)同意才能動作,可避免被詐騙集團利用。但調查發現,有高達83%的民眾不知道不動產可以辦理預告登記,得知後,有超過74%民眾願意辦理。
民眾在解除定存或匯出大額款項時,現行制度並無通知第三人機制。調查顯示,未來若開放民眾自由選擇,近8成問卷受訪者贊成解除定存匯出逾一定金額款項時,須通知指定聯絡人,更有逾9成願意親自辦理。也有逾8成問卷受訪者表明願意犧牲部分個資,當帳戶有異常交易情形時,授權銀行將訊息通知其他金融機構。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局長周幼偉贊同不動產預告登記防詐是很好的政策,他說房地產被騙其實是許多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整個血本無歸。他也提醒,現在有很多假檢警的案件,利用假公務員的權威身份,讓民眾感到害怕,面對詐騙重要的原則就是「如果警察叫你不要匯錢,你就千萬不要匯錢;如果警察叫你匯錢,你也千萬不要匯錢」。周幼偉也呼籲,165專線接線的都是警察,呼籲民眾多多利用及上打詐儀錶板查詢各種詐騙樣態的資訊。
★完整的調查結果,請見1/16上架的1465期《2025 防詐新解 +1的力量》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