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教 育


遠離大腸癌,瘜肉不要來
【記者:魏雲日/新竹縣報導】 2018-06-01     
     由於現代人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生率一直逐年上升,衛福部的統計資料指出,大腸癌在民國95年以來,一直是台灣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目前每年約有1萬5千人得到大腸癌。
大腸瘜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瘜肉(adenoma)慢慢轉變而成;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如此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找上門。

 什麼樣的人會比較容易長大腸瘜肉呢? 
若有家族病史如父母或兄弟姊妹有大腸瘜肉或大腸癌; 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 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的人是都好發族群,再來年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子,大腸癌好發年齡層在50歲以上,年紀愈增長,長瘜肉或大腸癌的可能性就愈大。

如何能避免大腸癌呢? 
第一,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加工肉類及高油脂食物。
第二,生活做息正常,並養成每天運動習慣,每次最好能持續30分鐘以上。
第三,定期做篩檢,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至少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 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定期做篩檢有什麼好處?
早期的大腸癌,其5年的存活率可達7成以上,而第4期卻不到2成,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將大腸癌治好的機會;根據國家的統計資料,經由篩檢而找出的大腸癌,有6成仍在早期,比起有臨床症狀才來找醫生的人大約只有3成左右為早期的大腸癌,兩都相差不可說不大。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一定要做大腸鏡嗎?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民眾,其發現大腸內有病變的風險比正常人多出了20倍,所以大腸鏡的檢查是必要的;千萬不要說只是痔瘡,或是說再檢查一次糞便潛血之後再來做大腸鏡這類的理由。當然,有其他的影像檢查替代方案,但只有透過大腸鏡檢能在發現病兆的同時,一起做切除或切片檢查。

根據衛福部的癌症統計資料,民國104年的大腸癌發生率首度下降,筆者相信是民眾參與四癌篩檢,和大家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願意做自費健檢共同得到的結果,能早期發現瘜肉將其切除,自然,大腸癌就比較不會找上門!

資料來源:臺北榮總新竹分院 楊欣曄醫師